鸡新城疫及其综合防控

发布时间:2017-07-22

浏览次数:2656次

新城疫(ND)又称亚洲鸡瘟,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。我国 1935 年在河南首先发现鸡新城疫,当时被认为是鸡瘟流行。后来相关学者通过对病原进行分离才证实该病为新城疫,根据新城疫发生前后的调查,我国从未发现鸡瘟(禽流感),因此可认为自 1935 年我国己有新城疫流行,在这之后,四川、上海、广西均发现该病的发生。20 世纪 50年代的广泛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。

新城疫病毒属 RNA 病毒中的单股负链病毒目,副粘病毒科,副粘病毒亚科,腮腺炎病毒属的禽副粘病毒。新城疫病毒呈球形,直径为 100 ~ 500nm,核衣壳呈螺旋对称,有囊膜,基因组为单分子负链 RNA,大小为 15kb,病毒表面有纤突,内含血凝素神经氨酸酶(HN)和融合蛋白(F)。

1 病情表现

新城疫以鸡最易感,不同龄易感性有差异,幼雏易感性最高,2 年以上的鸡只不易感此病。鸭和鹅对本病有抵抗力,但可以携带该病毒。哺乳动物对此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,但人可感染,表现为结膜炎或类似流感的症状。该病毒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,甚至蛋也可带毒而传播病毒。机械性损伤和交配也可传染疾病,非易感的物种可传播该病毒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春、秋发病较多。

该病可以突然在免疫力较高的鸡群发生,并迅速传播至整个群体。高产蛋鸡群突然发生减蛋,产蛋率可以从 80% 以上突然降至 40%,甚至 30% 以下,此时经过紧急接种新城疫 VI系苗后产蛋有所恢复,但蛋鸡群难以提高到高峰时期的产蛋量。患病鸡群常常表现呼吸道疾病症状、排白色或绿色稀粪,产出的蛋会出现白壳蛋、沙壳蛋,畸形蛋比例明显增高。发病 7 天后,死亡率明显增高,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无效。通过病理解剖可以发现,内脏有多处出血性病变、气管粘膜有多处出血点。

2 病因

病毒可经过消化道或呼吸道,也可受伤部位侵入机体,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感染,例如空气、飞沫传染。病毒进入体内后大量繁殖,随血液扩散到全身。病毒吸附在红细胞上,使红细胞发生凝集、膨胀,最后发生溶血。病毒还会严重损坏心脏、血管系统,最终引起心脏衰竭,严重影响血液循环。该病会导致毛细血管发生通透性、坏死性炎症,因而表现为严重下痢。病毒侵染后在呼吸道上则表现为卡他性炎症和出血,气管被发生炎症的粘液堵塞,导致呼吸困难。发病后期,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,引起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和神经性症状。

3 剖检变化

该病最典型的消化道病变以小肠、盲肠和腺胃。可见腺胃乳头发生肿胀、溃疡或者出血,并且变硬,食道与腺胃交界处出现出血带,当病情发展严重时,小肠粘膜和十二指肠黏膜也会发生溃疡或者出血,有黄绿色纤维素膜覆盖在上面,肌胃也会发生出血现象。直肠发生出血,呈现条纹状,盲肠扁桃体发生肿大、出血以及坏死。由水肿发展到鲜红色,之后逐渐褪色,再到脱落或者结疤,这是肠道出血溃疡病灶的一般发展变化。

4 疾病预防

目前条件下鸡群一旦发生新城疫,基本没有治疗价值,对于该病以多种预防手段为主。而且少数鸡在康复后 60 ~ 100天都可能发生排毒,此时病情呈慢性症状,保留该种患鸡是造成病毒传播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对鸡群进行综合防治,根据鸡群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,增加免疫应答的整齐度,避免免疫空白期,是预防感染该病的关键。

在执行免疫时,要了解鸡群的抗体水平,确定最佳首免日龄,根据发病史(发病频率、发病日龄、季节等)调整免疫程序,同时,对疫苗的选择要慎重而有效,根据疫苗的毒力(较弱、弱、中等)对不同群体进行免疫。加强对生长环境的控制,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。注意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,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会严重影响鸡群的健康,使鸡的体质下降,抵抗力减弱,进而对各种疾病的敏感度提高,容易感病。因此,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鸡饲料,最大程度地满足鸡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,提高鸡群对疾病的抵抗力。强化管理,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那些免疫抑制因素,主要是一些会产生免疫抑制性的疾病。在以往的生产实践中已证实,有部分疾病会对新城疫的免疫产生影响,甚至会造成该病的免疫失败,比如:鸡球虫病、鸡马立克病、鸡传染性贫血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等,因此在以上几种病发病时,除了进行当前疫病的治疗之外,还应密切关注新城疫的免疫效果。

底部手机二维码

手机官网

底部微信二维码

微信关注我们

辽ICP备15007335号-1沈阳网站建设:思勤传媒提供全程网络策划